2014年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區的關鍵一年。一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文化體制改革攻堅克難,利好政策頻出,文化活力進一步增強,一張亮麗的改革答卷展現出來。
      2014年文化體制改革利好政策頻出,進一步解放了文化生產力,文化企事業單位在政策的有力推動下,各項改革任務順利推進,成效明顯。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中央和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經濟政策,《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關於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利好政策之多之密集在10餘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歷程中是空前的。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為文化改革發展註入新動力。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一直是文化體制改革中的“老大難”,在全國2000多家文藝院團實現轉企改製後如何繼續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就成為深化改革的關鍵。一邊是企業自身努力開拓市場,一邊是政府扶上馬送一程,不斷以政府採購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不少院團展現出旺盛活力。安徽省宿州市演藝集團2012年轉企改製之前,10年排一部戲,改製以後一年排了10部戲;改製前,演員一個月1000多塊錢,現在平均8000到1萬元。2014年集團的演出收入有望突破1000萬元。
      簡政放權、減少審批,是2014年政府職能轉變的主題之一,各級政府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在文化部的全部13項行政許可項目中,取消3項,下放6項,僅保留4項,取消和下放的項目比例占69.2%。如今舉辦演出、開辦網吧都可以按照先照後證的原則取得資質。為了一個批文反覆跑政府、蓋公章的情況大幅減少。
      資源分散、政出多門、效率不高一直是困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2014年3月,文化部牽頭、21個部門組成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入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一年來,協調組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等方面不斷加大協調力度,相關標准將很快公佈施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也在全國人大的積極推動下加快制定。
      “小散弱亂”曾是困擾我國文化產業的突出弊端。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加速與金融、科技等融合,轉變單純靠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初步走上了一條以質量效益為核心的新興發展之路。以出版業為例,2013年中國出版圖書44.4萬種,品種增長幅度首次比上年下降4.7%。其中,重印、重版圖書品種增長9.6%,增速提高3.4個百分點;新版圖書增長幅度下降10.8%。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說,“圖書品種增長速度的首次下降,表明出版業精品意識、質量意識逐步增強,我國圖書出版正在推進由追求數量規模向提高質量效益的轉變。”
      兼併重組是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一條捷徑。2014年我國文化企業之間的兼併重組日趨活躍。6月,黑龍江省出版集團投資5.95億元認購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1.7億股份;7月,中國出版集團通過產權交易獲得北京新華印刷51%控股權……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併購重組,有力促進了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了國有文化資本的競爭力、控制力、影響力。
      資本市場是敏感的,2014年12月3日,出版傳媒、浙報傳媒、皖新傳媒、時代出版、中南傳媒等28只文化傳媒概念股全線飄紅,平均漲幅為3.98%。有專家分析說,近年來我國出版傳媒行業整合深入、政策扶持等利好因素不斷,文化傳媒板塊已經成為市場資本矚目的焦點。
  二〇一四明晰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添動力
   攻堅克難 綻放異彩
      “好改的、容易改的已經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2014年年初,時任文化部部長蔡武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的這句話凸顯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基調: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區。一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文化體制改革攻堅克難,利好政策頻出,文化活力進一步增強,一張靚麗的改革答卷正呈現……
  利好政策頻出 “小深細實”下功夫
      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中央和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經濟政策,《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關於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利好政策之多而密集在10餘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歷程中可謂空前。
      如果說以往的文化改革政策側重於拆掉束縛文化發展的體制藩籬,主要是宏觀性的,那麼2014年出台的系列政策更加註意在“小深細實”上下功夫,更加註意破解制約文化發展的微觀障礙。諸如土地、人事、財稅、投融資等文化企事業單位在改革中經常遇到的體制性弊端,在政策中皆有詳細的破解應對。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為文化改革發展註入新動力。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一直是文化體制改革中的老大難,在全國2000多家文藝院團實現轉企改製後如何繼續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就成為深化改革的關鍵。一邊是企業自身努力開拓市場,一邊是政府扶上馬送一程,不斷以政府採購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不少院團展現出旺盛活力。
      安徽省宿州市演藝集團下轄梆子劇團、墜子劇團和泗州戲劇團三個地方戲院團,均為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的專業演出團體。“2012年轉企改製之前,我們10年排一部戲,改製以後我們一年排了10部戲;改製前,演員一個月1000多塊錢,現在平均8000到10000元。2014年集團的演出收入初步估算突破1000萬元。”宿州市演藝集團副總、梆子劇團團長孟凡科的話里透著自豪:“改製後,我們自己找市場,哪裡需要就去哪裡,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能演什麼。別看我們是地方戲院團,但能演話劇、兒童劇、綜藝、歌舞,一專多能。”
  政府職能轉變 簡政放權“管文化”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重點要繼續放權、減少審批、放寬限制,抓政府該抓的事,把該由社會抓的事放給社會。”蔡武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2013年至今,文化部配合國務院積極推動行政許可項目的取消和下放。在全部13項行政許可項目中,取消3項,下放6項,僅保留4項,取消和下放的比例占69.2%。如今舉辦演出、開辦網吧都可以按照先照後證的原則取得資質。為了一個批文反覆跑政府、蓋公章的情況大幅減少。通過大幅度減少行政許可類項目,文化行政部門改變了近20年來文化市場審批管理的固有模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激發文化市場活力,基本實現了文化市場領域對民間資本全方位、全過程開放,為文化市場的穩定和繁榮奠定了政策基礎,文化行政部門的職能也逐漸轉變到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2013年12月30日,醞釀了近3年的國家藝術基金宣告成立。經過一年運作,有4124個項目通過項目審查,參加了評審;最終得到資助的文藝項目達394項。一些以往很少得到政府扶持的藝術院團特別是民營文藝團體和自由職業者也獲得資金扶持。國家藝術基金的成立改變了文化行政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資金只能在文化系統內部“體內循環”的弊端,突破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
      資源分散、政出多門、效率不高一直是困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老大難問題。2014年3月,文化部牽頭、21個部門組成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入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一年來,協調組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等方面不斷加大協調力度,相關標准將很快公佈施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也在全國人大的積極推動下在加快制定。
      在政府不斷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同時,文化企事業單位也在積極探索新的管理運營模式。上海交響樂團實行全新的理事會制度,激發了這家歷史悠久樂團的發展活力。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對樂團的發展方向、藝術定位、資金保障、人員配備、管理機制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在理事會下麵成立藝術委員會,負責制定樂團藝術發展計劃,遴選首席等重要專業藝術人才。團長陳光憲說:“實行理事會制度的最大好處是解決了樂團的資金難題,確保了樂團按照藝術規律運行,保證了藝術水準。”
  融合創新發展 提質增效重轉變
      通常人們把增長視為事業發展的佐證,而一項統計數據的下降卻令出版界人士感到欣喜。據統計,2013年中國出版圖書44.4萬種,品種增長幅度首次比上年下降4.7%。其中,重印、重版圖書品種增長9.6%,增速提高3.4個百分點;新版圖書增長幅度下降10.8%。
      對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認為,我國年出版圖書品種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轉變,需要出版業優化結構、提高效益,不能僅僅依靠增加新書品種,更要依靠能夠不斷再版的精品力作。“圖書品種增長速度的首次下降,表明出版業精品意識、質量意識逐步增強,我國圖書出版正在推進由追求數量規模向提高質量效益的轉變。”吳尚之說。
      在市場中拼殺的出版集團的實力不斷增強。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和資產總額均超過100億元的“雙百億”出版集團由4家增至6家。2014年6月,據美國《出版商周刊》等媒體共同發佈的“2014全球出版業5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出版集團和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的排名較去年分別上升8位和9位,分列第十四位和第二十一位。
      兼併重組是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一條捷徑。2014年我國文化企業之間的兼併重組日趨活躍。6月,黑龍江省出版集團投資5.95億元認購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1.7億股份;7月,中國出版集團通過產權交易獲得北京新華印刷51%控股權……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併購重組,有力地促進了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了國有文化資本的競爭力、控制力、影響力。
      金融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今年3月,文化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出台《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共有106個項目入選2014年度“文化金融扶持計劃”,獲得6.73億元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較上年增長46%。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4年6月末,文化產業本外幣貸款餘額1840億元,同比增長35.9%。文化企業融資難、貸款難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強起來的中國文化企業把目光投向廣闊的國際市場。2014年5月,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8500萬美元收購美國童書生產商美國出版國際有限公司。此次併購是中國出版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跨國併購。此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了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董事長何林夏說,中國出版業“走出去”從早期的實物出口到版權出口再到今天的併購外企,短短10年間走出了一條國際化道路。他說:“當前,正是中國文化企業開展海外併購的良機。”
      資本市場是敏感的,12月3日,出版傳媒、浙報傳媒、皖新傳媒、時代出版、中南傳媒等28只文化傳媒概念股全線飄紅,平均漲幅為3.98%。有專家分析說,近年來,我國出版傳媒行業整合深入、政策扶持等利好因素不斷,文化傳媒板塊已成為市場資本矚目的焦點。
      展望未來,文化體制改革依然面臨諸多挑戰: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雖已完成,但改革成果仍需進一步鞏固。有的文化單位體制改了,但運行機制還沒改到位,內部管理機制“不事不企”,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的文化企業進入市場後,僅靠自身力量難以生存發展。文藝作品有高原缺高峰、精品力作還不多。文化產業的總體規模尚待擴大、效益尚待提高,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互聯網等的有機融合尚待深化……破解這些難題,依然需要深化改革。可以說,文化體制改革依然在路上!(張賀)  (原標題:改革攻堅不停 文化活力倍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53nilu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