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講粵俗 □顏志圖(粵語講古傳承人)
  早前有報章報道,因石井石門-里水草場渡輪被撤銷,附近街坊只能從陸路過里水,耗費時間倍增驚人。講到這裡渡輪的歷史就達五十年之久,而講到石門作為交通要塞的歷史就更加久遠了。
  一提到石門,廣州人或者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它的風光,的確,“石門返照”在宋元兩代都是“羊城八景”之一。之所以被稱為“石門”,是因為水流至橫穿岩石山嶺,河道收窄,兩岸高岡對峙,夾對如兩扇石造大門。而所謂“返照”,指的是這裡黃昏時分江波之上倒映出的奇特而美妙的幻影。至於形成的原因,則是因為此處特殊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陽光折射現象。
  石門不但形如門,亦確實是廣州古城的天然大門。原來它在古代是廣州西北水路的要塞,幾乎是從中原內陸行西江、北江兩江的船隻入廣州的必經之地。是故,外敵侵入,若奪石門,則廣州危矣。而在歷史上,廣州上演過幾場有代表性的“石門之戰”。
  一場發生在漢元鼎六年,起因是南越國丞相呂嘉策動政變,顛覆神服漢室的南越政權,與漢朝分庭抗禮。當時漢武帝所派遣的將軍路博德、楊僕帶南越舊部共十萬大軍及夜郎、閩越兵六路進攻。楊僕帶人馬在石門一戰,截獲了叛軍糧船,打下關鍵性勝仗,又兜至城東南兩方火攻,僅一天一夜,便獲全勝。
  一場發生在南宋末年,當時元軍南下廣州城,又是經石門循水路進攻。廣東經略使大早佈置守軍鎮守要塞,無奈太多貪生怕死之徒,元軍一抵石門就各自鳥獸散。僅餘黃俊獨一支人馬死守,最後寡不敵眾。石門一失,廣州不久亦被攻破。
  一場發生在清順治年間,清軍迫近廣州城時,明軍也與之在石門血戰了一番。
  起初的水上交戰,南明艦隊被掃盡,清軍占據石門要塞。眼看就要形成圍困廣州城之勢,南明派馬寶、郭登兩將軍率鐵騎反攻,在石門百姓的幫助下,重奪石門,才得以阻擋清兵繼續推盡。然而,水道的天然障礙還是敵不過清軍的火炮、鐵騎和尚可喜侵入廣州城的決心,明軍苦守九個月的城池最終被破。
  講到石門這個廣州溝通外地的水上門戶,或者正因其特殊的交通地位,美景如畫的石門就更易揚名。傳說,宋元符三年,蘇東坡由海南移至永州(今湖南零陵),途經廣州,游石門北面靈峰山。當時山在江中,山上有一座廟仔叫“普陀院”。蘇東坡曾游過江蘇金山寺,見此地與金山寺風景相似,大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在壁上賦詩一首:“靈峰山上普陀院,白髮東坡又到來。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臺。”相傳,這就是他生平最後一首題壁詩,而石門的名氣也就更大了。
  隨著新交通工具的出現,這座水上石大門漸漸沒落了,而這裡最後的渡輪退出歷史舞臺,石門的故事似乎也就被點下了一個休止符。然而,當對比從前的“咽喉要塞”和今日的“街坊出門兜大路”,我們發現自詡聰明的現代人竟破不了區區石門關,難道是歷史的倒退?  (原標題:血雨腥風話石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53nilu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